跳到主要內容

直銷或多層次傳銷賺的錢是合理的嗎?

直銷一般來說就是產品不經過盤商與通路,直接由生產者或少數以人為主的掮客售予客戶的銷售方式。
多層次傳銷就是以人的系統來售貨的銷售方式,他們在某些狀況下一樣,但是並不總是一樣。

假如要判斷一個銷售系統到底是靠你去遊說下線,還是要靠你去賣商品才賺錢?
最主要的要點就是判斷「通路、盤商、廣告」的成本佔銷售成本多少比例即可。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直銷體系,沒有意外的話,會是軍火銷售(也是最大的產業)。
在這個銷售體系中,銷售者的名聲、銷售者的專業以及買賣雙方的信賴,都遠比通路、廣告來得重要。
每個軍火掮客抽的佣金,都很驚人;但是沒有這些掮客,這些交易恐怕更會泡湯。

同樣重視專業、銷售者的名聲、買賣雙方信用的產業還有很多:好比說醫藥界的處方藥跟儀器、大型機械母台,都是以直銷的形式為主,鮮少在路邊開一個店面,然後歡迎路人進去選購。這些產業的直銷是滿必要的,不論是不是多層次傳銷的體制,他們的利潤都很豐厚(不過這種豐厚利潤也不是人人都能賺的)。

現在再回頭看多層次傳銷所銷售的東西:
如果賣得東西是重視專業、銷售者的名聲、買賣雙方彼此信任的話,這樣的傳銷當然是有可能持續下去的,好比說某些經過訓練的化妝品銷售。然而這樣會有的利潤當然也會因為這個專業的門檻有多高、你的名聲有多好 而有很大關聯。
(化妝品的專業跟軍火的專業比比看就知道了。)

而如果你有很強的能力說服別人在短時間相信你,這個能力本來就會讓你在短時間可以賺錢。

但是如果你無能力做到教育別人讓別人跟你一樣強,那當他發現他不是你的時候,你就很難繼續賺錢下去了,而且他會認為當初相信你是被你所欺騙,這會對你的名譽有很不好的影響,而且很難恢復。

(2009年4月2號成文 2010年3月11日修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最多書的圖書館?

台灣哪間圖書館的館藏最多?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其實要先考慮我們如何定義館藏的問題:比如說圖書館的書會有複本,那多本同樣的書是算一項還是多本呢?館藏還有非書資料比如光碟錄音帶等等,我們是一起算項還是就略去不算?很多圖書館還有設立分館,那分館的館藏全部都可以算入全館的館藏嗎? 所以如果要問說那間圖書館的館藏資料最多,每本複本都算一本,也包含所有分館館藏的話,那台北市圖43間分館一共有有超過七百七十萬本以上的書,總共八百三十萬的館藏資料,這就很有機會成為台灣最多書圖書館。(統計至2019年8月  https://tpml.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E864DF7B9B80664&s=E5820292777497A9 ) 但是北市圖同一本中文書常會進10本以上,好讓大部分行政區都會有一本。也就是說如果換成幾「項」館藏(同一本書無論幾冊僅計一項),那北市圖可能還不到百萬,而在台灣幾個較大的大學圖書館都有百萬以上的館藏。這也就是說,其實北市圖的藏書雖多,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最多」。 而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館藏增加的速度也很快,到2019年8月其館藏已經達到730萬本以上,若保持此增加館藏的速度,則此排名也有可能在近期異動。 相對的,如果我們考慮將重複的書籍扣除,則國圖館藏四百五十萬,之中有三百六十萬的中文書,幾乎沒進複本。這應該就是國內中文書、實體書最多種的圖書館。(統計至2019年8月 國家圖書館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list_250.html ) 而台大圖書館約有八百一十萬件的館藏,這也是把醫圖、法圖、研圖、物圖、化圖 各分館的館藏合在一起算的。其中有188萬本的中日韓書籍、241萬本西文書、380萬的電子書及57萬的非書資料。雖然中文書或實體書的數量不及國圖,但龐大的電子書館藏使總體館藏量超越國圖以及北市圖,成為台灣最大的圖書館。(統計至2018年底 台大統計  https://www.ntu.edu.tw/about/statistics.html ) 然而若考慮線上電子書,則不能排除Google Books的龐大影響。若將Google Books 視為線上圖書館,則其至2010年已掃描超過兩千五百萬本書。若此計畫持續進行,則Google

為什麼會有人要洗錢?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洗錢呢? 犯罪賺的錢,假如你是用來養小弟、買軍火、進私貨,這種用途的黑錢就完全不需要洗,繼續留在地下經濟就算了。 但是當你要拿來享受的時候,可能是要買車、買房子、買股票...等等,當你要做這些事的時候,你的這些錢會立刻面臨到「稅」的問題。因為現代國家是有收入就要課稅:薪資、營業收入、中獎、贈與、遺產、土地增值、證券交易... 任何來源都有稅。你有什麼收入來源,國家就有相應的稅種來課稅。你如果無中生有的冒出一筆錢出來可以花,這件事情是很怪的,而國稅局就有必須要知道這筆錢它到底是課稅過了沒。所以洗錢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國稅局認定這些錢是已稅的或是不讓國稅局知道有這些收入。然而國稅局原則上是管國內(若課稅屬人主義國家會管比較寬),所以是不是只要把錢往國外丟,國內不知道這些錢就沒事了呢? 以前洗錢很方便的時候,比較是這樣沒錯,各個租稅天堂藉由方便的人頭戶設立程序、號稱保密的銀行體系。大量的吸引非法收入以及逃稅資金放置。很多國家對這種狀況越來越難以忍受,開始認定幫助洗錢是犯罪,而犯罪所得資訊不應該享有銀行保密義務的保護。於是才有1995年成立的艾格蒙聯盟,聯合一百多國的金融情報單位,追查各國可疑資金流向的反洗錢組織。 而政府到底是不是對國民的財產知道的一清二楚呢? 其實也並不算是,因為政府也只能在有限的稽核下清查某個金額以上的流動,其他大部分都要靠相對人的申報才能知道你是否有隱匿。 所謂的相對人就是給你錢、或收你錢的人,就是相對人。 好比說一家公司發薪水給員工: 公司發薪水是費用、 可以減少公司要繳的稅,所以公司想要報高薪水; 而員工拿到薪水、就要多繳個人所得稅,所以員工想要低報薪水。 所以雙方就應該各有誘因來申報真實的薪水,各自課稅。 公司行號間的營業稅也是這樣、國稅局課的加值營業稅也是。 如果一個人報低了,他的相對人就要多繳稅。 一連串交易的過程,只有最後一關的消費者沒有抵稅的誘因, 所以就用統一發票可以對獎來鼓勵大家索取統一發票。 這些都顯然需要交易雙方各自要報稅,政府才有辦法掌握,所以如果交易雙方都不跟政府打交道,那政府就無從得知了。不過政府除了國稅局之外,還有中央銀行跟金管會,所以如果你用到銀行存款、匯款之類的金融工具的話,在台灣境內一千萬台幣以上的存款、匯款都要通過金資中心,所以如果金資中心研判覺得有異常交易的狀況,也會通報央行跟調查局。不過這

中國不實行共產主義,為何還是共產黨執政?

相信很多去過大陸的人都會有疑問,為什麼號稱窮人救星的共產黨在中國並不實行共產主義,而且中國的貧富差距卻又這麼嚴重!共產主義的精神是:「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的完美社會,幾乎不會有人認為現在的中國大陸是這樣的社會。較早的共產主義的理論是歷史決定論: 農耕的時代會發展出封建的政治體制; 而科技進步到工業革命後就會發展出資本主義社會; 而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會讓貧富差距擴大,所以資本主義越發達。 無產階級就越多人,越多人就很好很強大,最後無產階級一定就發動革命,打倒階級敵人,走向共產主義。 不過革命成功後該幹嘛? 馬克思只有告訴大家終點,沒告訴大家怎麼走。 所以列寧提出了一些看法: 在經濟政策上,以國家指導來掌握部份市場機能; 並且在世界範圍革命,主張全世界都應該進入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 列寧死後,史達林接掌蘇聯, 在政策上主張更強的國家機能,並且主張一國可以單獨革命,單獨進入共產主義。 此時托洛斯基已被打成政敵,並且開始各種污名化的攻擊, 所以日後共產國家的反對者跟異議份子常常被稱作托派。 (不管實際主張什麼都可以戴帽子,就跟現在說不愛台灣類似的道理。) 而史達林提出的一國革命的論調正符合毛澤東的需要。 毛澤東不但也主張一國革命,而且因為中國工業弱,所以主張人民革命的論點,把工農兵結合起來作為革命號召的對象。終於在中國也革命成功,大大的鼓舞了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 然而革命成功後該怎麼辦? 史達林在西方世界大蕭條時看起來成功的政策,在中國範圍造成的是大躍進這類的經濟災難。 而毛澤東對內也持續革命,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對外也支持在世界範圍革命,也支持了北韓跟北越的革命。 此時共產黨已經執政了,但是為什麼還不能實現共產主義呢? 共產黨的解釋是資本主義消亡後要先進入社會主義才能過渡到共產主義, 所以要先實現社會主義,不過中國要實施社會主義的時候,俄國換人做做看。 赫魯雪夫知道史達林的政策無法繼續下去了,國家不可能持續的代替市場機能, 所以調整了經濟政策的方向,中國便攻詰蘇俄是修正主義(蘇修)。 相對的,蘇俄也認為中國頑固不通,兩國交惡。 但是蘇聯最終仍然沒有修正成功,最後蘇聯解體,連帶東歐共產政權缺乏蘇聯的奧援也紛紛倒台。 中國因為之前跟蘇聯交惡,提早自立所以沒有直接被掃到,但是本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直到鄧小平南巡時公開宣示「改革開放」以後,所謂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徹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