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1的文章

減少核電有沒有其他可能?

月前因為日本核災,核電又開始跑上新聞版面。蔡英文也適時拋出2025非核家園,成功的吸引了媒體的聚焦。然而因為2000年核四停建爭議時,環保團體就已經論述了非常多台灣不需要核電也不會缺電的論述。 其中我覺得最有力的就是推廣汽電共生的政策。所謂汽電共生就是指工廠利用工業生產的餘熱發電來支應生產用電,如果發電多於本身生產所需,還可以回售台電,台電會以優惠電價收購。 而早在2000年時,台灣便早已推動此計畫多年。結果後來因為電太多了,台電嫌說這樣浪費閒置台電自己的發電機組,所以這個計畫就被喊停了。然而這個計畫不但是具體可行而且對民間企業也是有利可圖,比如民間企業中響應這個計畫最力的就是台塑集團,光是台塑集團汽電共生的容量裝置2004年就超過六千MW,而核四不過區區2700MW,現有的三座也不過5144MW。 在以台灣有半數以上用電是工業用電的狀況下,推動更高效能的汽電共生顯然是很實際的作法。 不過去看蔡英文的2025非核家園計畫,裡面竟然完全沒提到這方面。 第一步的提高「再生能源」利用,根據再生能源條例,風力、太陽能、潮汐、燒垃圾都是再生能源,不過汽電共生不是。然後第二步是提高火力發電效率,第三優先新蓋天然氣電廠。似乎是完全不考慮推廣更高效率的汽電共生機組,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銀行怎麼賺錢的?

農夫種田生稻米,工人生產貨物產品,店員為消費者服務,我們都看得出來這些人因為生產了有價值的東西而賺了錢。但是銀行把錢移過來移過去,這裡為什麼就能夠賺到錢呢? 其實銀行的重要性是在於創造貨幣,使得本來無法完成的交易得以更快更容易完成。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沒有銀行提供房貸,有多少人有能力拿現金購屋? 當只有很少人能買房子,也只有很少建商能蓋房子,很少人能蓋房子就很少土木工程公司、建築師、設計師、包商、原料供應商、砂石船...這些都不可能存在。國家整體的經濟活動必然會較沈寂。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時在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中,有99%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創造出來的(M2),而不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印製發行的(貨幣基數)。也就是說,假如人人都必須在床底下存錢而不是放在銀行裡的話,那發行貨幣的量就必須比現在有銀行做存放款業務的情況高出一百倍以上,市面上才會有跟現在差不多量的貨幣可以流通。所以提供貨幣供給確實是對經濟活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而從實際運作的層面上來看,現在銀行要賺錢,原則上是三個來源:一個是利差、一個是匯差、還有一個就是手續費收入。 當然其他也是有銀行蓋高鐵、賣地、賣分行也可以賺錢,不過這算是業外收益先不管。 利差是放款利息高於存款利息的部份,也是台灣大多數銀行賺錢的主要來源。 其次是匯差,匯差是買進低成本的外幣,以較高的價格賣出,或者是持有外幣高利潤資產。 台灣長期都是低利差的環境,所以通常能做大筆外匯交易的外匯銀行通常都會靠這些匯差多賺一點。 最後還有手續費收入,就是當你去使用匯兌系統、營業櫃台、理財專員等等固定開支的服務時,銀行會另外跟你收取的費用。手續費收入在經濟衰退時對銀行也滿重要的。不過如果銀行是靠手續費在賺錢的話,那要不是他的服務真的是非常非常棒,就是他的放款爛到某個水準。 銀行大概都是用這些方法賺錢,但是各家銀行各有巧妙不同。

置入性行銷有什麼不好?

之前有陣子置入性行銷被討論得很熱門。但是置入性行銷有什麼不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考慮到廣告令人反感的特性。由於廣告本來就很令人反感,為了減低閱聽者的反感,廣告商用盡各種巧思來讓人們減低反感:選用美女俊男、運用幽默創意都是廣告商常採用的方式。而置入性行銷所借用新聞節目的客觀中立的色彩來隱藏模糊本來的行銷目的也是一種減低反感的手段。 不只是新聞節目的置入性行銷,搜尋引擎將有出錢的網頁往前放、部落格裡一直提贊助商、店家付錢給美食指南雜誌...這些都是巧妙不同的手法。一般而言,我們認為新聞、電影、電視節目能達到資訊、教育、文化、藝術、娛樂等非商業目的,而有別於以商業獲益為主的廣告。但當所有的新聞、電影、電視媒體都在歌頌出錢的老闆,不敢批判出錢老大的惡形惡狀。那就等於是媒體徹底被金權把持,這可以說是新聞媒體的墮落,本來就應該要大力駁斥抗拒。 只是無奈的是:媒體的廣告效益確實很豐厚,有廣告費挹注的媒體能經營的比完全沒有廣告費的媒體還要好。沒有廣告費,許多媒體根本無法生存。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也就說,廣告就廣告吧,只要你把廣告跟一般內容分開來,那就算了。想要看廣告的可以自己看,不想看的自己跳過就算了。 然而置入性行銷卻把廣告跟一般內容放在一起,讓閱聽大眾連自己選擇不看的自由都被剝奪,不願看的人根本無法自己選擇不要看。這本來就不是太好,不過這裡說的好與不好,卻還是需要權衡的。比如說好萊塢電影一直有很多置入性行銷,車子、飲料、手機的品牌,堂而皇之的在影片裡一再出現。可是很實際的是,這些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成本也相當高昂,因為這些置入性行銷的收益,可以讓好萊塢片場製作出更好的電影,更專業的製作,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喜好。那運用巧妙的置入性行銷,便是開源節流的妙方。但是比如說應該以客觀真實呈現的新聞,卻幫廣告主隱惡揚善,獲取的收益也不是拿來提昇新聞品質而是拿來當記者的年終獎金。這樣的置入性行銷,便是貶損公共利益以獲取私人利益的行為,這樣就不合理。

台灣最多書的圖書館?

台灣哪間圖書館的館藏最多?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其實要先考慮我們如何定義館藏的問題:比如說圖書館的書會有複本,那多本同樣的書是算一項還是多本呢?館藏還有非書資料比如光碟錄音帶等等,我們是一起算項還是就略去不算?很多圖書館還有設立分館,那分館的館藏全部都可以算入全館的館藏嗎? 所以如果要問說那間圖書館的館藏資料最多,每本複本都算一本,也包含所有分館館藏的話,那台北市圖43間分館一共有有超過七百七十萬本以上的書,總共八百三十萬的館藏資料,這就很有機會成為台灣最多書圖書館。(統計至2019年8月  https://tpml.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E864DF7B9B80664&s=E5820292777497A9 ) 但是北市圖同一本中文書常會進10本以上,好讓大部分行政區都會有一本。也就是說如果換成幾「項」館藏(同一本書無論幾冊僅計一項),那北市圖可能還不到百萬,而在台灣幾個較大的大學圖書館都有百萬以上的館藏。這也就是說,其實北市圖的藏書雖多,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最多」。 而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館藏增加的速度也很快,到2019年8月其館藏已經達到730萬本以上,若保持此增加館藏的速度,則此排名也有可能在近期異動。 相對的,如果我們考慮將重複的書籍扣除,則國圖館藏四百五十萬,之中有三百六十萬的中文書,幾乎沒進複本。這應該就是國內中文書、實體書最多種的圖書館。(統計至2019年8月 國家圖書館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list_250.html ) 而台大圖書館約有八百一十萬件的館藏,這也是把醫圖、法圖、研圖、物圖、化圖 各分館的館藏合在一起算的。其中有188萬本的中日韓書籍、241萬本西文書、380萬的電子書及57萬的非書資料。雖然中文書或實體書的數量不及國圖,但龐大的電子書館藏使總體館藏量超越國圖以及北市圖,成為台灣最大的圖書館。(統計至2018年底 台大統計  https://www.ntu.edu.tw/about/statistics.html ) 然而若考慮線上電子書,則不能排除Google Books的龐大影響。若將Google Books 視為線上圖書館,則其至2010年已掃描超過兩千五百萬本書。若此計畫持續進行,則Google

租屋 VS 買屋

如果有打算住在台北的人應該都會考慮要購屋還是租屋吧。但是兩種選項哪種比較「划算」呢? 如果只看帳面上的數字,恐怕租屋是比較划算的選項。以台北近二十年來講,房價上升的速度遠高於租金上漲速度。租金報酬率又偏低。以數字來講,台北的租金報酬率大概是1.7%。也就是說同一棟房子,你租五十年的成本都比買下來便宜。而通常一棟房子的法定耐用年限也是五十年,等五十年後這棟房子拿去銀行也沒有抵押價值了。所以即使不考慮地震颱風土石流等天災風險,租屋通常都是比買屋「划算」一點。 而且如果是長期的租賃契約,在法律上也有一定的保障。所謂「買賣不破租賃」,就算是房東賣了房子,新房東還是得讓長租約的房客繼續住。所以從報酬率跟穩定性來看,租房子確實是比較划算的選擇。 只是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土地會給人一種穩定的安全感。人們要怎麼評價這個安全感、認為值不值得多付出這些來換得擁有的感覺,這就是看個人了。 (2011年3月23成文,2011年6月4日修改)